发新贴回复
返回列表1

查看:28666     * 贴子主题: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感悟

靓妹:ahaha


积分:95
注册:2015-11-19
沟通:
Post By:2015/11/19 15:57:40
做这个题目的讲座,是王波老师很早就给我安排了的,只是最近一段时间特别忙,一直拖到了今天。

从字面上,鉴赏和感悟看起来都比较枯燥的,但我是真的想不到用别的什么词语来替换。我在这个讲座中尽量用更多的实例和我自己切身的体会,把它讲得活泼一点,以便让大家听起来能够轻松愉悦,也能够学到一些东西。

非常感谢热心的王波老师给我提供的,这个和大家交流的机会,也感谢各位朋友在这么热的天来参与和给我捧场。

结合我最近即将出版的新书《安于悦读》,谈谈我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我多年来阅读文学作品的一些感悟,以期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

假如我的这次讲座能够为各位,在今后的文学作品阅读或者是写作中提供一点点微小的帮助,那就是最好的了,倘若我的讲座中有不当之处,也敬请各位谅解。

一,粗略地浏览与仔细深读相结合

我们每个喜欢读书的人都有着这样的一种阅读体验,当我们拿到一部文学作品时,在第一时间里,都很难确定这部作品是不是真的好看。

说句实话,对于每一位读者而言,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不是绝对的,也许这部作品你特别不喜欢,而另外的读者却特别的喜欢,我觉得这要缘于我们每个读者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所具有的文学修养和所经历的生活。也就是说,每个人所具有的或者是能够接受到的文学气场是不一样。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因素,很难有一个同意的标准去进行考量。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文学园地才会如此这般地姹紫嫣红争奇斗艳。

我不很了解在坐的各位朋友,但我想你们的文学爱好和兴趣也会是各不相同的。你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你们所接受的知识也会不尽一致,那么你们有着不一定的文学气场,这一点绝对是肯定的。

那么也可以肯定地讲,你们和我一样,在面对每一篇具体的文学作品来讲,其喜好程度与受教益的深浅也肯定是不一样的,我想这一点大家都不会有异议。

但是,我觉得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有一点要求肯定是能够达成共识的。那就是我们所读到的这部文学作品至少应该让我们感动,能够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引起阵阵情感的涟漪,能够带给我们一些最为美好的艺术的享受。

我想这应该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所必须要具备的一些普遍价值,当然这也是我们大家所共同期待的。

任何一部大家公认的好的作品,我们在阅读以后都会有一种心胸旷达,心情舒意的感受,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在阅读中所有的愁肠百结、千万困惑与百无聊赖,都会在阅读完的那一瞬间得到异常快慰的开解,合上书本就会有一种隐隐的滋润涌上心头,那种漫漫涣涣的心境,是很难用语言去形容的。

这几年,由于广大朋友的眷顾,我能够阅读的文学作品可谓是很多很多的了,几乎每月都会定期有10多家核心文学刊物与我交流互动,而这些文学刊物的编辑们都比较看重我的微博即评。这既是我的一种爱好,现在渐渐演变成了一种责任。

还有一些喜欢我文字的朋友,也不时地把他们精心创作出版的大作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我的手上,以至于我的阅读时间有时候显得特别紧张,有的时候还感到了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在逼迫着我,这就需要我对文学作品阅读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控了。

就我个人而言,所有文学作品中,我更偏重于阅读小说作品和有生活厚重度的纪实类散文等等。篇幅的长短不论,我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在第一时间能够感动到我。

我个人很坚定地认为,这是一部作品取得成功的最起码的前提标准。我曾经读过有些还是名气很大的作家的作品,但读了几万字,我仍然找不到感动我的基点,感觉是一堆鸡零狗碎,那么我就会立马放弃。

这里就有一个广泛地浏览和深度阅读的问题了,浏览的目的在于选择,而选择的结果就是要寻找到深度阅读的契机。这是相互相成的关系,我想这一点体会对于有着丰富阅读资源的朋友肯定会是有用的,对于其他朋友也有一个启发的意义。

二,在深读的基础上,做一些解读和点评。

这里,我想结合自己所阅读过的几篇具体作品,谈谈我的粗浅看法和体会。

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目的不外乎有这样几类:一类是,积累知识,扩大知识层面,在作品所描写的场域中去受到教育,这多为青年人;二是消遣,这是一个很庞大的群落,尤其值得我们去研究,这类人事业有成,生活清闲。有时间也有文学爱好。实际生活中,每个人的消遣方式都不同,但依靠文学作品来消遣的肯定占据着很大的一部分。三类人是,一些文学爱好者,或者说是准文学爱好者,这类人的阅读就有着一种使命感了,他们阅读的目的就是想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有一些感悟,如果心中有了一些感悟,再把这种感悟写在文字上,有幸被文学报刊看中并发表出来,那就是一种特别大的成就感了,客观的说这类人现在还不多。

很高兴地告诉大家,我也算是这类第三类人之一,而我个人觉得本群里今天来听我讲座的朋友恐怕也是这类人居多。爱好文学、并且期望在文学写作中有所建树,是我们的共同追求。所以我今讲座的重点和一些提法也应该主要是针对这一类人的。

下面,我就想结合我自己此身的阅读实践,来具体讲讲我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以及在感悟后我写下的文学评论文章。

1,韩少功的《日夜书》

拿长篇小说《日夜书》来讲座,基于这几个方面的考虑,这部作品最早发表于《收获》,后来被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可以说横跨文学期刊和出版界两方,而且作者韩少功的名气不言而喻。客观地说,我在阅读中最不看重的是作者的名气,但作为一次讲座来举例说明,拿名人的作品一般来说是能够调动起大家的兴趣的,因为名人的关注度肯定比一般作者要高得多。

我是在今年5月初收到由韩少功签名的新作《日夜书》的。我能够这么快就阅读到这部相当畅销的作品,还得益于湖南省岳阳汨罗的作者潘绍东先生的牵线搭桥。

《日夜书》是继作者在2002年创作出版长篇小说《暗示》以后,经过十余年的人生沉淀和磨练,再次重磅推出的又一部长篇力作,因而它在艺术上和思想上的里程碑意义对于韩少功来说,绝对不可小视,同样我们也能够从他的这部作品中再度去领略到作者那豪放四溢的写作才情。于是,我有了深读的下去的兴趣。

在《日夜书》中,作家重新梳理了自己的那段青春期经历,用近乎温情湿润的桥段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故事。

读完这部,我有了这样的认知:作品以他自身过往的那段上山下乡当知青的年代为叙事背景,用宏阔壮丽的描写、典型形象的塑造,深刻展示了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工人、个体户乃至普通官员从当年的困惑到当下的残酷现实中可歌可泣的人文情怀,倾情关注并细腻地描绘了一代知青在岁月流变中风光、沉沦、觉醒、挺立的艺术群像,也充分地展示出了他们现今的处境和顽强的命运追求,我觉得这是一种特别可贵的东西。

这一点就特别让我感动了。这部小说的名字叫《日夜书》,是和它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韵味相吻合的。有白天就有黑夜,有正面就有反面,有左就有右。正因为小说里有了这么复杂的思想脉络梳理,这部小说所具有的一些思想性的东西就必然会引起批评界的强烈反应。

青春可以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出发地点和打拼姿势,而韩少功用《日夜书》这样一部作品,罗列出了自己的青春账目表,他一一盘点后,让我们这些阅读者把那种激情豪迈、困惑迷茫有选择地收下,我们会蓦然发现,作品中除了有那样一些鲜活生动的人,还有那个时代的陈旧印迹。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评价这部作品:这正是一部让我们牵肠挂肚的好作品才能带给我们的青春气息,让我们在阅读以后有了一种撕心裂肺般的畅快淋漓和慑人心魄的快慰。

有了这样的感觉,我就为这部书写了一篇点评文章,很高兴常州日报在推荐这部作品的时候,选择了我文章的内容。而且这次我还把这篇文章收录到我即将出版的新书《安于悦读》中。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1487170101dvi5.html

2,王波的长篇小说《努尔哈赤后宫秘史》

《努尔哈赤后宫秘史》是吉林省作家、也是本群群主王波先生的一部历史长篇小说,在这里我想和大家一起来细细地欣赏一下这部历史大作,所描绘的大清王朝龙兴初年风云跌宕的宫闱谜案。这既是卖点又是我们应该去关注的东西。

《努尔哈赤后宫秘史》以宏伟壮丽的历史事实为叙事基础,用娴熟劲道的笔法,精美的艺术呈现精心地为我们描摹一场颇有沧桑韵味的宫廷权变,着力塑造了一位非常感人的女性艺术形象阿巴亥,具有很高的阅读欣赏价值。

尤其可喜的是,作者还很知性地用现代人的阅读欣赏视角去考量,把历史风云的骤变与文学艺术的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我们激情演绎了大清朝历史上第一位皇后阿巴亥在宫闱权争中悲情的历史结局,感受到她命运的悲喜和封建社会制度对女性的不公正待遇。

作品语言质朴,文字流畅,故事情节波涌浪翻,人物情感起伏跌宕,犹如满清王朝建立初年的一幅活脱脱宫闱争斗凄美画卷徐徐展开,让我们从作品娓娓的述说里,感受到了极富张力的文学气场。

客观地说,相对于其他朝代的历史题材文学作品,满清王朝的沿革和渐变过程是我们今天的受众所比较熟悉的了。但我这次阅读《努尔哈赤后宫秘史》一书后,却依然有着一种全新的感受,我认为这样的效果就要得益于这部小说成功的艺术创造了。

王波在架构这部长篇小说时,非常刻意地从历史的发展渐变过程中去寻求文学创作的不竭泉流。为了写好这部作品,他数年间翻阅了大量的史书,研究了非常翔实的史料。

这部书最大的看点在于,王波他没有沉迷于故事的叙述中,而是把故事嵌入进当地民俗民风里进行着温婉的叙述,把长白山的冷峻旖旎,松花江的悠远甘美,狩猎民族的英勇剽悍囊括于胸,缓缓地流淌在作品的字里行间。

写历史作品是很难的,难就难在史料扑朔迷离。但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这也许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它必将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着非常宽广而悠远的想像空间,老到的王波就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契机。

我很看重作品中所展示出的风物、人情,以及为了衬托故事情节而铺排的很多叙述场面,全篇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神奇的民间传说。情节的延展和场面的描写晓畅明白,刻画的人物也鲜活多姿,这些元素都保障了作品具有强烈的历史穿透性。

大量的满族语、东北方言、民间谚语,满族的民俗、民歌、民间故事、长白山风光、满族狩猎等细节展示,这些描写,既增加了该书的通俗性和可读性,也使我们今天能够很理性地触摸到那个有血有肉的历史片段。

请注意,我这里用了一个“触摸”,是的。“触摸”是很知性的,很诱惑人的,这个只有你去认真阅读何仔细品味了,你才会有那种感觉,所以我很快为这部作品写了一篇评论文章,相继发表在《满族文学》4期和《中国社会经济论坛》6期上。也可去我博客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1487170101d4dm.html

3,迟子建的《黄鸡白酒》

迟子建是一位人气和名气都异常大的女作家。我这次选择解读的是她的一部中篇作品,这也是考虑到大家的阅读需求。

许多年来,我每次阅读迟子建的小说作品就像是她带领我们去游历了一次大东北那神秘富饶的黑土地上,别样况味的社会百态,感受到了那里多姿多彩的人间风情。

我很多次在阅读她的作品后都想静下心来对她的作品写点什么,而每每拿起笔来都有一些犹豫和忐忑,惟恐自己不能完全理解她在娓娓叙述的字里行间里所隐藏的深意。

《黄鸡白酒》是2011年发表的一个中篇,它让我去更加深切地去领略一番我一直都很神往的北国边城哈尔滨,以及那里的壮美景色和别样情怀。

故事是以一个名字叫做“黄鸡白酒”的小酒馆为轴心而展开的,我能够了解到在那座多少有些异域风情的城市里,像这样的小酒馆应该不在少数。

但是“黄鸡白酒”则不然,因为它有了充满小智慧并且颇会小算计的冯老板和阅历过人、聪慧睿智的“春婆婆”,迟子建笔下的这个小酒馆也就多了一些不一样的活力和生气。

春婆婆,一位年过90岁而且走路仍然不佝偻着腰板步履也还算稳健的老人每天都定时光顾,品咂豆子喝点烧酒,这就使它多了一些故事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灵动气息。

于是,《黄鸡白酒》这部很成熟的中篇小说作品就在迟子建的笔下,犹如春讯到来的松花江水汩汩地流淌出来。

想想都觉得不可思意。一位90多岁的寡居老人,生逢乱世被家人遗弃,被人拣起一条命后又辗转送到彭裁缝的家,于是她才有了自己的名字彭锦春,而几十年里几乎没有多少人知道她的名字。年轻的时候人们叫她春春,老了自然就升格为春婆婆了。

也是她的命运多舛,好不容易长大了嫁作他人妇,丈夫和女儿却因为60多年前的那场流行的鼠疫夺去了生命,她一边守寡,一边带大了儿子,儿子现在也70多岁了对她不很孝顺。

春婆婆的生活单调而自得,并且很有规律,每天下午便准时出现在“黄鸡白酒”,品咂着小酒馆的各色豆子喝喝烧酒,抑或也啃啃这个店里很有特色的麻油鸡,当然也慢条斯理地品咂着自己90多年来的岁月过往,品咂着她那并不惊心动魄但是却意味悠长的一生。

春婆婆对自己的生活很知足,日子过得恬淡而惬意,一切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对她来讲都只是飘渺的过眼烟云。几十年来唯一不能改变的只是在故去丈夫的生日那天,她独自到丈夫筑路的地方去细细寻味摩挲凭吊,全然不顾时尚摩登的路人不解的目光。而与春婆婆为邻的各色人等就显得很社会和很生活了。

作品对涉及到的邻里矛盾、日常家居、男女情事等都有着很充分地体现和展示,把哈尔滨这个曾经留下过苏俄人足迹、**人血腥的城市里那种多姿多彩的市井风格和市民心境用文学的形式向读者一一罗列解剖,读起来很是轻松自然也赏心悦目。

在我读到过的迟子建的作品中,几乎都能够看出作者有很敏锐的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而且她能够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那林林总总、错综复杂的琐碎事件和一些很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生活细节放在她的作品里面精心描摹,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就需要有很深的文字功底和较高的文学造诣了。

我读《黄鸡白酒》就感受到这样的意蕴。作品中把黑龙江省哈尔滨这个很有个性和魅力的省会城市以及故事发生地玉门街彰显得很是生动,把它们的发展变迁历史沿革与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命运紧紧相连,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厚重和感染力量。

春婆婆迈着蹒跚的步履和品咂着小酒自得意满的神情,郑二楞两口子客居城市苦苦打拼的困境,王老闷的狡拮,刘蓝袍的势利,尚易开的惟利是图等等便一股脑儿地向你扑面而来,由不得你不牵肠挂肚,而且,这些人物很具象地潜入你的脑海久久挥之不去。

说到这部作品中的生动细节那更是不胜枚举,春婆婆年轻的时候精心绞制的两人鞋样交与丈夫并埋在坚固的铺路石下,使得守寡的她几十年里都存在着一个念想,这个念想是那样地让读者怦然心动;

供暖设施的改造过程更是倾注了作者对生活的切身体验,那其中的酸甜苦辣被作者演绎得有形有色一波三折;

在我看来,作者对春婆婆心态的细致刻画更是一绝,寥寥数语就把一位旷世寡居老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事态的变革演进所表现出来的从容淡定怡然自得描写得淋漓尽致,我觉得这就不单单是一个老人对普通生活的态度了。

它似乎还上升到了一个广义的哲学范畴,虽然她目不识丁,但是她对人世间遭际的随遇而安的确应该是我们很多人都应该去努力效仿的。读到这个层面上,我觉得我们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这篇被许多人都倾情关注的小说《黄鸡白酒》。

而与此篇作品相映成趣的还有一篇《晚安玫瑰》,这篇作品发表在今年初,我是在《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上读到的,大家如果没有读过《黄鸡白酒》可以去找这篇来看看,我相信你阅读以后,你就会感受到我说的那种艺术氛围。

4,董永红的《凤雨有路》

这是一部久让我激情难抑、热泪长流的文学作品,它的作者是宁夏青年作家董永红。

我从小就生活在特别贫困的家庭,我的这些经历自然就拉近了我和这个故事的情感距离,因此当我有幸地阅读到《风雨有路》时,内心就有了一种特别能够感动的情愫。

并且把这些作品带给我心灵的震颤进行一番细细的品味,用一种很散淡活泼的文字去评述,我不敢说这就是多么好的文学评论,只是姑且把它称之为心灵品读罢。

作为董永红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客观地说,就其文学架构和艺术韵味而言还多少显得有些生涩,但小说的真情描摹、细腻刻画和生动展现都显示了作者不俗的文字功力,我能够感受到作品所发散出来的浓郁的艺术感染力。

《凤雨有路》近30万字,作者别有深意地把六个篇章全部用“雨”来命名,这个意向就把故事发生地域特别的需要水的灌溉和滋润直楞楞地推到读者面前。

“暴雨”中的期盼、“阴雨”里的磨难、“阵雨”时的奋斗、“无雨”时候的求索、“祈雨”中温馨、“细雨”来临的慰藉等等,无不浸透着作者的处心积虑和精心构思。六个篇章读来可谓是雨点飘飞,但这恰好就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自己安居乐业的一种殷殷期冀。

这个故事的冷冽让我刻骨铭心,在西北茫茫山野中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落里,甘守勤夫妇与绝大数村民一道,用自己勤劳维持着最朴实最简单的农耕生活,而当几位儿女都成长起来了,生活的道路越来越宽广了,福儿妈却被确诊罹患癌症……。

朴实的文字,直白的手法,形象的刻画,是作者为我们勾画的一副副触目惊心的凄凉,我们既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整个大西北沿革变迁的缩影,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作者的那份深切忧思。

我还曾经从“风雨”的灵动里,肆意地去触摸那些处于极度贫困状态下人们内心的挣扎,并期待从他们那高昂的生存信念中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那挺拔的脊梁。

我也为这部作品写了一篇评论,《黄河文学》的主编闻玉霞老师在接到我稿件的第二天就回话很喜欢这篇评论,现在已经发表在该刊今年的2、3期合刊上。有喜欢的朋友也可以去我的博客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1487170101bgl9.html

三,阅读后有了感悟,怎么办,那就用笔说出你内心最真挚的最朴实的感受。

这两年我因为阅读量非常大的,和我互动的文学刊物也越来越多了,截止到今天,每期都和我建立了互动关系的文学刊物有《北京文学》《中华文学选刊》《中国作家》《小说月报》《山花》《上海文学》《江南》《西南军事文学》《黄河文学》《满族文学》《文学界》(三本)《创作与评论》(两本)《特区文学》《大家》《海燕文学月刊》《浙江作家》《嘉陵江》《牧野》(民刊)等,还有一些刊物我也会不时收到《中篇小说选刊》《钟山》《收获》《花城》《百花洲》《鸭绿江》《辽河》《时代文学》等等。有了这些文学刊物的铺垫,使得我的文学视野相当地开阔,所以很多文学刊物的主编或者是编辑都说,我甚至于阅读到的文学作品恐怕比好多文学刊物的编辑阅读的都要多。

正是在有了这大量文学刊物的前提下,我才能够阅读到当下那么多的节奏明快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而很多的作者也是看中了我和文学刊物的这种良性的互动。才会把他们精心创作的大作提供给我,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我也才有机会写下几百篇文学作品的评点文章。

我的写作注重一个真字,真性情,真感觉,真发现,我尽量注意文字的流畅和唯美,注重把评论与自己的生活阅历结合起来考量,朴实无华,深入浅出,绝少理论的羁绊和晦涩,所以也有很多读者爱读,很多作者喜欢。我下的很多的文章都发表在文学刊物和相关的报刊上了。

我在准备这次讲座的时候,限于时间的关系,仅仅是选择了几个作者的作品来进行一些梳理,把我能够感悟到的东西进行了粗浅的解读。

而实际上每个读者在阅读完每一篇作品以后,都会有着各自不一样的感受,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正因为有了这些不同也才为我们所写的述评性文字提供了宽广的路径。

最近我就把我这些年的评论文字所涉及到100多位作家以及他们作品的写下的评点文章,集结成书出版,我的这本书名字就叫做《安于悦读》,这本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预计国庆前可以上市。我希望大家能够有兴趣去看看我的这本书。

最近有位读者问我,他在读完一篇作品后心里也是蛮激动的,尤其是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作品也想试着把心里的话写成文章吐露心声,但是就是不知道该怎么下笔,怎样写才能引起评论编辑的看中,说白点怎样才能发表出来。

我就回答了一句话,你不必在乎别人的感受,用真情写出你的真实感受就对了。

我这样的回答,大家也许不理解,也许觉得很简单了。但这就是我每一次写作的真心话。这几年我在写作各类评点文章的时候,就特别注意这一点。

我觉得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不论它的作者名气如何,过往经历怎样,最首要的一点就是,此篇作品本身必须要能够感动人们。这才是最为主要的一点,其余的都可以用语言抑或是作家的名气来弥补。

因此我在阅读任何一部作品时,都会特别去考量该作品本身对我的震撼或者是感动,有时是一段故事,有时是一个细节,有时就是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这些要素都是我们去欣赏阅读作品所必须要细细品味的。

值得和大家交流的一点,就是我这样的品味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而且非常个人化,你不必去强求别人和你的想法一致,也没有必要去要求任何人都看好你的评点与解读,自成体系就是最好的文章。

我希望有意愿花休息时间去阅读文学作品,或者说自己想从文学的阅读的余味中去写点感想之类文字的朋友,那就请你们不妨多多留心我在赏读上面四部作品时用黑体字标示出来的部分文字。

我个人觉得你首先要做到的这一点,你的感悟、你的体会在形成文字后,也许不一定是最好的、最完美的,但一定是你自己的,而且是比较新鲜的,这样的文字不仅读者爱读,即便是原作品的作者读到也会很开心,这就为你的文学水平提高和评论文章的发表提供了保证。

有了这样的考量,我再来说说我写的评论文章和我的书《安于悦读》。

我以前也是写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这些作品的,后来在报社工作后,更多的时间就是写作通讯和消息类文章了,也是为了生活吧,我也只能是暂时把自己曾经的文学爱好放在一边。

这几年我儿子大学毕业工作了,整个人就觉得轻松多了,也没有了那些过于沉重的生活包袱,于是我埋藏在心底的文学梦想犹如那春日里的鲜花一下子就漫山遍野地漫漶开来。

是《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的鼓励让我渐渐地走上文学评论这条道路的,我记得前次给大家说过,这次就不再赘述了。那以后,我仿佛就真的有了一种写作的冲动,也找到了感觉。

我特别不喜欢把评论弄得神神叨叨、死气沉沉的,而是随着我的情感和心意游走,而且尽可能地把文章写得生动自然流畅,解读不苍白,把说理寓于鲜活的文字中,这样读来就很可感可知。

很多作者、作家都喜欢我的文章,当然也带来一些质疑,前次就有湖南一位刊物的编辑告知,说我的的文章很随意,不太理论化,不适合他们刊物的味道,我明确地告诉他,我文章的特点就是随意,我不会因为你们的要求改变而我的文风。

在座的各位朋友,如果有意欲介入文学阅读和文学评论的写作,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找寻出自己应该走的路来,我这里可以给大家一些比较共通的意见:

1,在阅读中找到最能够感动你的那一部分文字仔细的阅读一遍,,也许你就会发现这部做最本真的东西就在这里。

2,平时多注意一些生活积累和文学积累,多注意对一些关节点知识的积累。举例说:你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可以从你工作或者你生活的地域,层面,延展开去,有心地关注一些东西。再说细一点,你在商场工作,那么商场所对应开来的你的同事、你的上级,你的亲人,你的朋友,你的客人,你的环境,你的一切都会留下一些痕迹,这些东西积累多了,自然在写作同样场域的文学作品评论时,就会派上用场了。

3多注意对自己文字功夫的锻炼,这个没有捷径可走。多写多读,多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写出来,多把自己在阅读了某一篇作品后的感觉写出来,一次也许不行,那就再写。不气馁不泄气,也只有这样才能锤炼出杂实的文字功力。

4,注意和有写作经验的人多相互交流,交流不仅仅是一种客气和应酬,而是一种客观的需要,QQ群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模式,大家要利用好它。文学群自有文学群的规矩,多讲和文学有关的话,可以争论,可以保留,多看多读别人的意见,读完了也不要盲从,要有自己的主见,别人说得对,自己接受,自己不能接受的可以保留,总之要有自己的想法,这是写作文学评论最基本的素质。

5,在做到前面几点的基础上,力争要对作品有个性的解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几乎是你的评论能够发表的关键了。如果人云亦云,众口一词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报刊刊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上面说的,我也不一定都能够做得很好,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我推出的新书《安于悦读》,就是把我这些年在写作方面的实践来了一次整体的展示。我的新书《安于悦读》就是在这样一种旷达和温婉的艺术气场下得以问世的,它的出版有我的努力,也有很多文学界人士的鼎力支持与帮助。

值得欣慰的是,我这本书还在构思初期,就获得了不少读者、作者的肯定与青睐。势头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这些都让我特别地感动。

前天有为福建宁德的朋友,他就说不方便在银行汇款,就在邮局给我寄来了书款,这些都特别地感动我。

在《安于悦读》的扉页上记录了我国一些核心文学期刊主编的寄语,我把他们的原话提前披露给大家,共同分享:

《中华文学选刊》主编谢欣寄语:周其伦先生首先是一位热爱文学、乐于阅读的鉴赏者,他的这部评论集更有真诚的感受、细腻的体验,文学作品在这里,是有生命的、灵动的。

《长篇小说选刊》主编顾建平寄语:文学阅读未必能提神醒智、怡悦心性,有时近乎苦差事。我所读到的周其伦的评论文章,赞多弹少,可见他还是很享受这些阅读的。正如阅读是我们静观生活的一种方式,批评也是我们介入生活的一种方式,两者不可或缺。

《小说月报》副主编徐晨亮寄语:小说宛如一张印刷在纸上的无声曲谱,需要由读者投入鲜活的身心经验,演奏成血肉丰满的乐章——在这个意义上,周其伦先生就像一位诚恳而执着的“演奏家”。短短几年间他倾注于阅读、品评当代小说的心力,为他赢得了许多写作者与文学刊物编辑的尊重和信任。这里所呈现的精彩文字,不仅记录了文学如何使一个人的内心生活变得丰盈而多彩,也再次印证了,正是在阅读中,小说被赋予了声音,也获得了自己的生命。——徐晨亮

《北京文学》主编杨晓升寄语:据我所知,周其伦并非专事当代文学研究者,但他对文学期刊作品的阅读,涉猎之广,数量之大,研读之及时,大概不亚于所有专事当代文学作品研究者。当初我一直惊异于他哪来的时间与精力,现在我更惊异于文学的魅力,是文学的魅力让他如痴如醉。而人一旦着魔于某项事业,其痴迷程度便不可思议、更难以想象。作为文学杂志的职业办刊人,正因为有周其伦这样的读者的存在,我们才倍感编辑工作的价值。

《江南》主编袁敏寄语:茫茫书海中,《安于悦读》像一股凉爽的风轻轻吹来,让我们躁热的心安静下来,沉浸到愉悦的阅读中去。

《山花》副主编谢挺寄语:不能说周老师最熟悉当代小说,但他肯定是我知道的人中最熟悉文学期刊的,他的阅读面这么宽,好像国内的无所不掠,以致我怀疑他的精力难以为继,这么做学问我肯定不赞成,但我敬佩周老师对文学孜孜不倦的求索,希望我也能像他那么投入。

《西南军事文学》主编裘山山寄语:安于阅读,勤于思考,善于梳理,乐于评说。

从这些寄语中我能够看出很多的期许与鼓励。这些寄语,或长或短,都饱含着当下这些文学界的知名人士的对我这几年文学阅读及所写评论的认可,这是一种积极的姿态也是一种鞭策。

这几年我所写的评论还先后获得了很多知名作家的好评和肯定,由于涉及的作者太多,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以免耽误大家更多的时间。大家可以从我的书中去找寻到我和这些作者在文字上交往的点点滴滴痕迹。

正是这些因素才使得我写下的评论有有了很广阔的天地。如果大家以后有好的文学思考和文学评论我们可以多交流。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1
Powered by ShuzirenCms © 2003-2024 Shuzir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0795 second(s)